众所周知,最近几年联发科方面凭借着“全大核”的cpu设计,以及比过去强得多的gpu性能,在移动终端消费级soc市场一路高歌猛进。迄今为止,他们更是已经连续多个季度成为了智能手机soc出货量的榜首。
与此同时,在一些更加“高端”的应用领域,比如pc处理器、车载计算单元等市场,联发科最近这段时间也动作频频。比如早在前几年,联发科就曾与英伟达联合发布过一台基于arm cpu rtx独立显卡的笔记本电脑演示平台。

已经被曝光的联想笔记本大概率未来会被归入yoga pro系列,作为一款高端ai工作站推出
前段时间,我们三易生活就曾解析过一款型号遭到曝光的联想笔记本电脑。根据其产品型号暗示,它有极有可能会是一款基于联发科soc,并定位高性能移动工作站的“轻薄全能本”。

不过比起目前还处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状态的高性能pc处理器,联发科似乎选择了车载计算平台作为他们与英伟达进行架构合作的首个切入点。就在2025年4月下旬举行的上海车展期间,联发科再一次发布了他们的“天玑汽车旗舰座舱平台c-x1”,并首次在现场展出了多款基于这一车载soc的应用案例,从而让我们得以一窥其性能潜力,并对联发科未来可能的产品方向做出一些推测。
联发科c-x1有多强?我们对它进行了技术解析
是的,前文中我们强调了“再一次发布”,这是因为c-x1这款车载soc实际上早在2024年3月19日,就已经在当时的英伟达gtc上官宣。那个时候,联发科不仅发布了定位旗舰的车载芯片c-x1,还同步公开了定位依次降低的c-y1、c-m1和c-v1。根据官方当时的说法,它们均支持英伟达drive os操作系统。换句话说,也就是这四款联发科车载soc均集成了英伟达的gpu组件。

但当时间来到差不多一年零一个月后,联发科选择了定位最高的c-x1作为其优先展示实物的对象。虽然这一方面可能与旗舰定位的产品更具宣传意义有关,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从某种程度上显示了车载计算平台这一市场在过去这一年时间里,竞争格局的变化。
正如我们此前在相关文章中提及的那样,随着车载计算平台日益成为车企的重要“宣传依据”,也就使得消费者也开始像审视智能手机的配置那样,对于车机soc的技术细节有了比过去高得多的关注度。
那么c-x1这款联发科的旗舰车载soc实际表现如何呢?根据联发科公布的相关信息显示,它配备了12核的arm v9.2架构cpu,集成英伟达blackwell架构gpu,并具备最高400tops的“双引擎ai弹性架构”。

首先大家都知道,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arm v9.2架构”基本指的就是去年和今年的这两代arm公版cpu方案。考虑到c-x1实际上最早的公布时间是2024年3月,所以不排除它使用的是基于cortex-x4 cortex-a720的“全大核”设计。
毕竟对于本就自带主动散热的车载计算平台来说,“小核”完全没什么必要。比如大家熟悉的高通sa8295,实际上也是脱胎于骁龙8cx gen3的一款“全大核”soc。而且作为注定要与高通下一代骁龙座舱平台正面对决的产品,c-x1也实在没有理由不采用全大核cpu设计。

其次,根据联发科方面的说法,c-x1集成了英伟达blackwell gpu,并提供10.2tflops浮点算力。而同为blackwell架构的rtx5060独显,浮点性能就是17.51tflops。考虑到集成在soc内部的gpu核心基本没可能跑到桌面版独显(2500mhz)那样的高主频,因此如果假设其峰值主频在1500mhz左右(这已经是目前移动soc里较高的gpu频率),那么它的浮点性能就差不多满足联发科公布的这个数字。
因此我们大致可以估计,c-x1集成gpu的cuda核心规格可能会在3328到3840个左右,也就是差不多等于移动版rtx5060或桌面版rtx5060的水准。
最后,同样是以rtx5060作为基准进行估算,c-x1的gpu能够提供的fp4 ai算力大约为340tops。而联发科方面宣称其“双引擎ai弹性架构”总共可以带来大约400tops的总算力。因此这几乎就等于是在明示,其所集成的npu(fp4)性能差不多应该在60tops上下。
或成为座舱芯片新爆款,但背后的信息量还不止于此
尽管目前的已知信息少之又少,但我们已经凭借能够查阅到的公开信息,大致推断出了联发科c-x1的“真身”。它具备12核全大核cpu设计,可能拥有4超大核 8大核,也有可能是“全超大核”的规格;其gpu构架源自rtx5060,但性能大致为60%左右;此外还拥有60tops左右算力的npu。

为什么我们要进行上述的这些分析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这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它会涉及到联发科在未来智能汽车领域的市场定位。其二,就是无论从行业先例还是自身规格来看,c-x1都非常容易让人联想到联发科必定会推出的arm pc处理器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模块里并不只有c-x1,还有一颗nvidia thor智驾芯片
我们先来说说c-x1的潜在竞争力。从目前的已知信息来看,c-x1的cpu规格或许与未来竞争对手高通sa8397(即骁龙座舱平台至尊版)不相上下,但其gpu性能可能会达到竞争对手的两倍、甚至更多,甚至还要高于隔壁intel下下代(2027款)的车载soc方案。
虽说对于智能座舱的绝大多数使用场景而言,就算是同时“带”三四块大屏,这个gpu性能也显得有点过剩了。但400tops的总算力,也就意味着c-x1甚至可能被一些车企直接拿来做舱驾一体式方案。毕竟现在市场里大热的高端智驾平台英伟达orin-x,算力也才508tops,所以c-x1确实有潜力在一些车型上实现绚丽的座舱交互与l2级智能辅助驾驶的“兼顾”。

下一代旗舰级车展智驾平台双路nvidia thor-x,它可以与c-x1协同工作
而且正是在此次上海车展上,我们注意到有厂商已经展出了将联发科c-x1与英伟达下一代智驾算力平台thor“打包”的方案。根据相关资料显示,c-x1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可以与英伟达智驾平台共用相同的操作系统和软件生态,同时还能实现座舱渲染、驾驶决策与大模型算力的异构整合。
换句话说,如果将c-x1与峰值算力高达2000tops的双thor-x一并使用,那么将有望打造出目前性能最强的l4级别智能辅助驾驶体验,并同时实现座舱内的真·顶配3a大作级人车交互。当然,这样的算力协同和生态融合设计,未来是否会导致技术层面的排他性,可能会是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c-x1使用了与thor平台相同的nvidia drive os生态
其次,为什么前文中一直在强调c-x1与联发科未来pc平台的“共通性”?因为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太多的“巧合”。这不光是说c-x1选择了12核、这个如今在arm pc上可实现度极高的cpu设计,同时rtx5060级别的gpu规格对于一款高性能arm pc处理器来说,也算是正好符合了此前的市场预期。
毕竟大家之前对于arm pc处理器最大的槽点,就是它们普遍过于“省电”,缺乏驱动3a游戏的图形能力。而c-x1的gpu规格,在某种程度上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高性能arm pc soc的gpu“基准”。即大家可能普遍会采用甜点级的独显规格,来作为高性能arm pc的集成显卡设计。没错,这个基准甚至可能不仅适用于联发科与英伟达,还包括将来三星和amd的arm方案。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最早曝光的联发科arm pc笔记本电脑同样也是由联想研发。而在此次上海车展期间,联想再一次“包办”了联发科以及英伟达的最新款智能座舱和智驾算力平台模块的生产与展示。很显然,我们并不认为仅仅只是一种巧合。
